讀書、旅行與思維:我如何用知識與認知改變人生

圖片[1]-讀書、旅行與思維:我如何用知識與認知改變人生

日本人一直在研究我們和美國,我們除了研究車房,似乎什么都沒研究過。我是一生一世都不會買房買車了。有錢就買點兒書,有錢就出去旅游。墻內風景已浸染,窗外有什么?買張票出去看看…… 很多東西是能拿錢買來,人家做東西的常識與思維,無論花多少錢都買不來。使用某軟件或機器,我常常想,他們是用的什么是知識,什么思維搞定的。 看《居里夫人傳》,心里流了很多淚。我讀書時,最喜歡化學和物理了,可是小時候沒錢買不起做實驗的材料,所有的實驗結果都是死記硬背。考試過后,這些東西也就消失了。國外各類名人自傳,都該翻翻。翻著翻著,眼睛就亮了。 讀完《居里夫人傳》。居里夫人所倡導的那種生活,我非常向往。老天爺要是跟我一次機會,我會選擇一生一世死磕化學或物理。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兒,本身就是在享受幸福。 西方的書看多了,總是忍不住想表達,就寫點兒東西,想做點兒什么。花了一個月,斷斷續續讀完《唐詩宋詞300首》,我啥都懶得干了。里面倡導的文化價值觀都是毀滅式的。全是慘兮兮,不是事業不順的,就是感情不順的,有正常心智的詩人寥寥無幾。現在我開始看國外各類名人自傳,看多了,我知道啥叫世界觀,啥叫信念,啥叫方法論。 伍佰的經典音樂《愛你一萬年》,曲子是翻錄澤田研二(或大野克夫)的《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 》。以前我誤以為所有的詞曲都是伍佰自己原創的。誤會他了。實在不好意思。 在你稍微掌握一點兒常識后,就知道很多道貌岸然的文章都是錯誤的。我特別討厭煽動人類情緒的文章或電影。我喜歡看以小人物眼光或上帝視角寫的小說或拍的電影。這樣的小說和電影非常多,真正喜歡看的人比較少。很多人還是喜歡被人牽著走。 各類歷史文獻,紀實文學,名人傳,記錄片,都有必要看看。知道的東西多了,就不容易犯渾……? 人為什么要讀書?就是為了學會怎么生活,怎么思考,知道自己活著的目的是什么。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。我工作累了就是打掃房間或窗口站站。不想出去了。一出去,幾個小時就沒了。我非常內向非常內向,適合做一些研究性的工作。厭倦跟人打交道。世上最累的事兒,就是跟人打交道。我非常向往人際關系極其單純的國家。雞犬之聲相聞,老死不相往來。 我非常向往這樣的生活方式。中國人是群居動物,老是相互算計。誰都不得罪也不行,萬一你優秀,立馬就有人整你,比如把你家的祖墳挖了。有天我死了,會選擇海葬。人都沒了,還祭祀啥? 我是一個零社交的人,深居簡出。我厭倦任何形式的社交,也不打算參加任何圈子。現打交道也是局限于線上的客戶。客戶邀請吃飯喝酒或共同旅游,習慣性婉拒。實在拒絕不了的,我會逃之夭夭。我天性喜歡安靜,喜歡自己一個人默默琢磨一些道與術。以前我是急著賺錢。現在我是錢花完了,才會琢磨怎么賺錢。我的改變,是在一瞬間完成的。是在那一瞬間完成的,我羞于開口。總之,我成了沉默的人 現在我迷戀上了分類。遇到任何形式的雜亂無章都無法忍受。我之所以迷戀分類就是徹底喜歡上了門捷列夫。有時間我一定會去看看門捷列夫的故居。也就是從門捷列夫那兒,我徹底領悟到了何謂一是一,二是二。一就該呆在一呆的地兒,二就該呆在在二呆的地兒。整理和組織材料,對我而言,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享受。 現在我遇到任何知識都能做成框架,做成系統。框架和系統又能變成軟件,做軟件得學編程。我實在騰不出時間學編程,只能將自己需要的資料分門別類。在做分門別類這件事上,我能洞察到很多系統的東西,這些系統性的東西背后似乎有道迷人的規律。這種規律隱隱約約在我的腦海中轉圈,現在我力弱,還抓不到它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會變得越來越強大,早晚有天我會抓到它。

? 版權聲明
THE END
喜歡就支持一下吧
點贊1164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