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很強大的本事:清空自己

圖片[1]-一個人很強大的本事:清空自己-愛分享導航

“埏埴以為器,當其無,有器之用。鑿戶牖以為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。”

老子《道德經》中的這句話,早已點醒世人:器具真正有用的部分,恰是它空的地方。

杯子若滿盈,如何再注新茶?人心若塞滿舊事,哪里還有地方裝新智慧?清空自己,并非一無所存,而是為生機與可能預留生長的空間。

一、清空,才能更新

舊有的經驗與認知,有時恰如一副沉重的枷鎖,束縛著我們的前行。

《種樹郭橐駝傳》中的郭橐駝,種樹的本領遠近聞名。別人種樹時,總愛精心呵護,又是頻繁澆水,又是反復培土,樹根反而難以舒展,樹木也往往長得不盡人意。

郭橐駝呢?他種樹看似“無為”:挖坑夠深,培土平整,之后便“勿動勿慮,去不復顧”。他深諳“順木之天”之理,給予樹根充分伸展、呼吸的空間。

樹因此活得自在暢快,枝繁葉茂。

陶行知先生曾言:“行是知之始,空無所有,才能無所不有。”

他告訴我們,空不是貧瘠,而是蘊藏無限可能的土壤。唯有放下那些早已習慣的“應該”與“必須”,我們才能像郭橐駝的樹根那樣,觸碰到滋養生命的新土壤。

敢于清空,便是為更新的自我預備了溫床。

二、清空雜念,專注當下

紛繁的思緒如夏日蚊蠅嗡嗡作響,令人難以專注于眼前之事。

明代名臣商輅,是科舉史上罕見的“三元及第”(鄉試、會試、殿試均為第一)。他書房里有個習慣——案頭永遠只放當下要研讀的那一卷書。一旦看完,便即刻收歸書架。

旁人好奇,問他為何不將可能用到的書都攤開在旁?商輅笑答:“心若如案,堆滿待讀之物,則目眩神搖,反不能專精于手中一卷。只存一念,反而字字入心。”

法國哲人蒙田有句妙喻:“我們最難學會的功課,是懂得如何清空房間。”

這房間,首先是我們自己的心房。雜念紛飛,如同塞滿雜物的空間,人亦如困獸般動彈不得。定期的清理,是善待自己的必須功課。

騰空心靈空間,專注的亮光才能照進來。

三、清空物欲,見本心

我們常被外物所累,負重前行,卻不知自己真正需要什么。

唐代居士龐蘊,出身富商之家,參禪悟道后決意散盡家財。他將難以計數的金銀珍寶裝入一艘大船,駛至江心,鑿船沉之。眾人驚駭,不解其意。

龐蘊立于岸邊,平靜言道:“世人皆求多藏,我今盡舍,但求無累。”

圍觀者紛紛惋惜,他卻只覺心頭如卸萬斤枷鎖,一身輕快。

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低語如清泉:“扔掉那些多余之物吧,留下空間,好讓陽光和空氣進來。”

龐蘊沉金,正是對這句箴言最壯闊的實踐。物質的豐盈常遮蔽了內心的清明,而唯有卸下重負,我們才真正看得見自己靈魂的輪廓。

清空物欲的羈絆,生命回歸至本初的輕盈與自由。

清空自己,遠非消極的放棄,而是為生命注入活力的積極智慧。它如同定期清理手機內存,只為運行得更快更穩。

老子的古訓依然在回響:杯空才能納新,心空方得生機。

當我們勇敢倒掉杯中舊水,勇敢拂去心中塵埃,生命里那些真正珍貴的東西——新的領悟、深的專注、真的自在——才得以在清空后的空地上扎根、生長。

清空,從來不是失去;它是為真正的好東西騰地方。

給大家推薦下面這本書,多一點認識人性,了解自己,然后在現實生活里,摸清方向,清空自己,找到自己,也能好好地強大自己。

圖片[2]-一個人很強大的本事:清空自己-愛分享導航
? 版權聲明
THE END
喜歡就支持一下吧
點贊608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