逃離底層最快的方式:不斷刷新社交觀

圖片[1]-逃離底層最快的方式:不斷刷新社交觀-愛分享導航

記得剛工作那幾年,我很喜歡跟周圍人打成一片。

不管誰組的局,我基本是隨叫隨到。

那時想著,同事間要多聚聚培養感情。

就算平時不對付的人,也要多敬兩杯酒,想著以后人家沒準就會對自己客氣點。

直到某一天,我突然開始推掉各種飯局,轉而把大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。偶爾參加一些業內相關的活動,認識些自媒體圈的朋友。

當時身邊很多人納悶:說我這么社牛的一個人,怎么一下子變了個人似的。

只有我自己清楚,并非我不再社交了,而是我的社交觀變了。

變得不愿討好誰,也不想改變誰,只把時間花在值得的事情和人身上。

記得這么一句話:你對社交的看法,決定你會交到怎樣的朋友,進而決定你的人生層次。

換句話說,一個人想要向上生長,就要先從刷新社交觀開始。

01

從改變到篩選

看過這樣一份研究:

收入水平越低的人,往往越需要自我認同。

而獲取這種認同的方式,就是糾正別人,想讓對方變得跟自己一樣。

但其實,每個人的觀點和行為背后,都是內在認知長期積累的結果。

尤其是長期生活在底層的人,更會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底層思維。

你不僅很難改變他們,還會為此不斷消耗精力,阻礙自己上行的腳步。

企業家黃楚龍年輕時,曾帶著發小一起去城里打工。

然而每份工作,發小都做不長久,總是因為各種事情被辭退。

不是上班時偷溜,就是跟管事的吵架,有時還拿店里的東西。

黃楚龍起初覺得,畢竟是從小到大的朋友,也不好放著不管。

所以每次發小被辭退,他也會主動辭職,陪著發小一起離開。

同時他還苦口婆心勸解發小,希望對方做下一份工作時多注意一些。

然而發小絲毫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,不僅依舊我行我素,還在吃飯時當著別人的面指責他:

“總是管我這管我那,搞得跟我老子似的。”

失望的黃楚龍,終于決定離開對方。

而憑借踏實肯干的態度,他很快就在一處工地當上了包工頭。

后來他又找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工友,一起出去承包工程。原本窘迫的生活,這才逐漸變得寬裕起來。

林清玄曾說:只篩選,不改變,是與人相交最大的智慧。

人生的各個階段,本質上都是挑人合作的過程。

而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區別,往往就在于前者時間寶貴,直接選擇合適的人。

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要花心思選對的人,而不是為不對的人費心。

跟值得學習與合作的人相處,身邊的磁場對了,生活也就順了。

02

從混圈到破圈

俞敏洪小時候在農村,總是聽周圍人說“北京是個好地方”。

久而久之,他把“去北京看天安門”當成了人生目標。

直到考上北大,他才發現班上的同學,從沒把“來北京”當回事。

他們的目標,有去歐洲留學的,有去北極科考的,還有周游世界的。

本來俞敏洪只想留校,干份穩定的工作。

可在認識這些新朋友后,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,并最終走向創業的道路。

一個人的生活,永遠不會超過他身邊朋友的平均水平。

以前覺得,社交就是跟一群自己熟悉的人來往。

經歷的事情多了,才明白社交的意義不是混圈而是破圈。

博主@戚越曾在直播中談到一次拜訪客戶的經歷。

當時他偶然聽見,客戶預付了20萬訂金,租下一套上千平米的廠房。

從客戶那邊回來后,戚越持續關注那套廠房的動向。

他發現那位客戶很快就用自己的信息渠道,將廠房轉租給一批有迫切需求的創業者。

算上差價,相當于只用20萬的本錢,賺取了好幾倍的利潤。

戚越大受震撼。

原本他在一家電商公司上班,每天加班到晚上10點,月薪也就一萬出頭。

同事們常跟他說,這兩年先茍著,等市場行情回暖,一切都會好起來的。

可直到現在他才明白,如果每天跟這些人混在一起,自己永遠不可能像那位客戶一樣賺錢。

于是戚越開始主動爭取出差的機會,接觸電商圈外的牛人,了解不同的賺錢思路。

后來,他跟一位結構工程師合作,設計了一款車載冰箱的軟膠。

這款產品很快成為爆款,僅半年的收益就超過他過去5年工資的總和。

很認同這么一句話:你永遠不能指望常年跟你混一個圈子的人,某天突然讓你擁有更高層次的人生。

很多時候,熟人之所以是熟人,就是你們在一起彼此都沒變過。

而從混圈到破圈,就是在倒逼自己做出改變。

離開你所熟悉的環境,主動接觸更高層次的人,你才能抓住迅速改變人生的機會。

03

從談交情到談交換

前兩天在某個論壇,刷到一位在餐廳兼職的大學生的帖子。

他在打掃衛生時,發現包廂的角落、垃圾桶里都有掉落的名片。

不用說,這些都是上一場飯局留下來的。

在熱鬧的包廂里,有人覺得遞出了名片,就算有了交情。

但對方可能只是客氣客氣,回頭就把名片給丟了。

暢銷書《上行》里有一句話:普通人往上爬時最常走的彎路,就是把時間浪費在談交情上。

沒有人一段社交的初衷,是為了扶持一個比自己差的人。

你沒有交換的資源,哪怕別人跟你關系再深,到頭來也就剩個相識一場。

投資人朱孜剛畢業時,發現自己高中時的一位學長已經在圈里混得小有名氣。

他經常借著這層關系請學長吃飯,希望能得到一些機會。

起初學長還會客套兩句,表示要看看情況再說。

后來索性說自己太忙,推掉朱孜的各種邀請。

直到有一次,朱孜聽說學長正在考慮投資一家初創公司。剛好朱孜有一位朋友,就在這家公司的團隊里。

他立刻熬了兩個通宵,整理出一份獨家的調研資料。

而當他再次聯系學長,并且談到這份資料時,對方直接將他請進了自己的辦公室。

后來學長通過這次投資,賺了一大筆錢。

朱孜也被學長推薦到一家更大的投資公司,工資立刻翻了兩番。

自媒體人@Spenser曾說:“社交的‘交’,是交換,不是交情。”

相比常把交情掛在嘴邊的交往,利益共享的關系,才是人生迅速強大的助推器。

把精力花在自己身上,當你擁有拿得出手的東西,財富和貴人會主動向你靠攏。

心理學家張德芬說過:最消耗人的和最成就人的事,都發生在人群之中。

一個人從弱小到強大的蛻變,本質上就是不斷打破并重塑社交觀的過程。

如果有一天,你不再為改變別人而苦惱,不再沉溺熟悉的圈子,也不再為一段廉價的交情上心…

那么恭喜你,你正在迎來一個更加成熟、獨立和開闊的自我。

? 版權聲明
THE END
喜歡就支持一下吧
點贊806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