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圖片[1]-國產藥和進口藥的差距有多大?-愛分享導航](http://m.zzgyrme.cn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7/20250703125158714-image.png)
上次我在《第一次做全麻手術的注意事項》這篇文章里提到一個觀點:進口藥和國產藥的價格、藥效差距非常大。而且,大部分進口的、效果特別好的藥品都是不能用醫保報銷的(屬于丙類藥)。下面這張圖是2023年的甲乙丙三類藥物的報銷比例(2025年估計也差不多):
可以看到,市面上的藥物里面有98%屬于丙類藥(進口藥),這部分需要病人自掏腰包,因為醫保不覆蓋。醫保真正能報銷的藥物種類占比不到2%,而且藥效較差(主要是國產的)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我在《改變人類進程的3大藥物》這篇文章里跟大家科普過“阿司匹林”這個神藥。它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,除了解熱鎮痛外,還被用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。它的主要成分是“乙酰水楊酸”,化學式非常清楚。那么問題來了,既然是這種“明明白白”的成分,國產和進口的還能有什么差距嗎?答案是:差距非常大。具體表現為:國產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較大,進口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較小。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?
如果你去藥店買阿司匹林,你會發現它的全稱叫“阿司匹林腸溶片”。
之所以要做成腸溶片,就是因為阿司匹林對胃的刺激大,做成腸溶片的話,可以跳過胃,在腸道里分解。
這樣的話,就可以避免對胃的刺激。
那么怎么才能實現讓它在胃里不分解、非要等到腸道里面時才溶解呢?
這時候就要添加“輔料”,這玩意的技術含量非常高,需要“精準定位”到腸道。
如果輔料溶解早了,阿司匹林在胃里就暴露了,會引起胃痛、胃潰瘍等副作用;
如果輔料溶解晚了,那么阿司匹林直接穿過胃和腸道,最后直接排到馬桶里去了。
類似地,青霉素也問世將近100年了,但是它也需要做成“不傷胃”的腸溶片,國產的和進口的也存在一定差距。
就連維生素C片也分為胃溶片和腸溶片兩種,如果你想要保護自己的胃,也要買進口的腸溶片。
如果你去藥店買藥時,看似兩盒藥都叫“阿司匹林”,但是價格差異很大,那么貴的那盒很可能是進口的,添加了“精準定位”的輔料。
當然,想要確認的話,你得問問店員,然后再看看藥盒上的制藥公司,到底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