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圖片[1]-高考是最公平的選拔制度嗎?-愛分享導航](http://m.zzgyrme.cn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6/20250610105024409-image.png)
每當涉及到“高考”的話題時,總會有人說:各省的試卷難度不一樣,錄取標準也不一樣,而且那些好大學在人口大省的招生名額非常少。
我也是從山河四省走出來的,我也是在“報志愿”這個環節才知道,原來各個省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。
比如,河北省境內的985/211大學的數量是0所,意味著,所有河北省的高智商人才都要去外省讀大學。
但是,山河四省這四個難兄難弟也是有鄙視鏈的,人家山東好歹有個響當當的山東大學。
山東的很多高智商人才,不出省就可以上好的985大學,大學畢業之后也可以留在本省參與建設。
但是像河南河北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景象了:只要你是人才,那你就必須走出去。
如果有可能,盡可能不要再回來了,否則你的孩子仍然會繼續重復內卷之路。
網上還有很多網友都在呼吁,全國應該統一試卷、統一錄取標準,這樣才更公平。
不過,這樣也有問題,因為各省之間的教育資源、教育水平差異很大。
如果統一試卷和錄取標準,那么教育資源發達省份的考生肯定更有優勢。
另外,有的大學之所以在本省錄取分數線低,因為人家拿的是本省財政,自然要回饋本省的考生。
所以,人口眾多、教育資源匱乏、好大學數量又非常少的省份,就倒霉了。
沒辦法,要怪就怪自己投錯了胎。
其實,無論是現代的高考,還是古代的科舉,都算是相對公平的考試了。
古代的時候,科舉也是分南北的(比如宋朝),因為南方才子確實比北方多。
如果統一試卷的話,那么考中的將全部是江浙地區的學子。
這樣的話,有兩個惡果:
① 北方學子會非常不滿意,甚至會引發騷亂。
② 古代科舉幾乎就是用來選拔官員的,考中舉人的才子,將來都是要當官的。
如果中舉的考生都來自江浙地區,那么將來全國的官員都來自江浙地區,但是他們不了解其他省份的風土人情,不便于參與各地的管理。
如果每個省都有自己的舉人,將來當官之后也方便進行管理。
所以,從全國統一科舉,到分為南北科舉,再到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科舉,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那么問題來了,難道古代的南方人真的比北方人智商高嗎?這個不好說,但是南方的教育資源肯定強過北方。
自古以來,江浙地區都是魚米之鄉,而且戰亂少,百姓富足。吃飽飯之后,自然有閑情雅致去讀書,創作詩詞歌賦。
而且,南方風景秀麗,山清水秀,才子佳人們也會靈感迸發。
但是北方就不一樣了,一直有各種游牧民族的侵擾,戰亂不斷,老百姓連吃飽飯都困難,哪里還有閑情雅致去讀書。
最后,我再跟大家說個大逆不道的話題。
清華這類頂尖名校,在各省的招生名額為什么有很大差異?
因為在清末的時候,慈喜向全世界宣戰,結果八國聯軍派過來5萬人,就把北京攻占了。
清朝只能被迫簽訂《辛丑條約》,里面有個“庚子賠款”,要求清朝賠償4.5億兩白銀給他們,分39年還清,本息加一塊接近10億兩。
美國收了部分賠款之后,覺得自己索要的賠款太多,于是決定不要剩下的賠款了,還要把之前收到手的賠款全部返還給中國。
當然,他們沒有一次性返還,因為他們知道,如果這樣操作的話,錢根本就到達不了中國老百姓的手里,而是被僋官拿走。
于是他們每年返還一部分,主要用于建造大學和醫院。
清華大學、燕京大學等很多教育機構都是用這部分賠款建起來的。
由于當時庚子賠款是由各省分攤的,廣東這種富裕省份分攤的最多,所以清華大學自然會多招收廣東的學生。
后來,其他各個大學在招生的時候,也紛紛參考了清華大學的招生比例。
當然,今天各個大學招生的比例和原則就比較復雜了,要考慮很多因素。
我只是想說明一件事:想要實現全國統一試卷、統一錄取標準,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。